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对照、交流是两岸开展科教、经贸、文化的重要基础,是传承几千年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
海峡两岸已分隔半个多世纪,由于互不沟通,各自定名,导致了科技名词不一致。 据大陆有关专家统计,海峡两岸的科技名词,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名词差异比较大。如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据统计完全相同的只有58﹪,相对情况较好的基础学科如物理学,也有大约20﹪的不一致。
1993年,第一次“汪辜会谈”就把探讨两岸科技名词的统一工作列入共同协议之中。1994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嘉锡、师昌绪等七十余位专家学者呼吁:要积极推进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的统一,消除两岸的语言障碍,建议两岸有关名词工作的权威部门联合组成海峡两岸科技名词协调机构,统一管理两岸科技名词统一工作。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自1985年成立以来,至今已经建立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83个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90个学科的规范名词,出版了20个学科的海峡两岸对照科技名词。预计到2015年,全国科技名词委将建成涉及100个学科(行业)领域的科技名词工作系统,积极开展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科技名词交流对照统一等工作。
海峡两岸的科技名词对照工作,一直本着“积极推进,增进了解;择优选用,统一为上;求同存异,逐步一致”的原则开展,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精神来计划安排。对于那些与两岸“三通”有关的学科(如大气、航海、航空、船舶等),以及名词混乱现象严重的学科(如计算机等)和条件成熟、容易开展的学科(如天文、昆虫等)先行开展名词对照。
海峡两岸对于新产生的名词,争取及早在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定名,以免以后再行对照。在这一方面,两岸已有成功合作的范例。对101号至109号元素的重新定名,就是由两岸专家及时协商沟通、达成共识以后,两岸同时公布的,并使用了两岸都认可的9个汉字。后来,110号元素、111号元素也是用这个方式解决的。
2010年3月,根据《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共同建议》中“鼓励两岸民间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的建议,两岸的科技专家在北京达成共识,决定共同编纂《中华科学与技术大词典》分别由大陆的全国科技名词委和台湾的教育研究院组织实施。
在编纂《中华科学与技术大词典》这样大型辞书的基础上,两岸专家倡议同时编写一部中型辞书《两岸科学与技术常用词典》,和一部小型辞书《两岸中小学生科学词典》。
《中华科学与技术大词典》的总目标是:到2015年完成近100个学科名词对照工作。分两期完成。即第一期(2011年-2013年)完成对照约60个学科名词,第二期(2013年-2016年)完成对照约40个学科名词。第一期工作已经完成电工、海洋科学技术、电力、材料科学(部分分支)、生态学、化学、数学、机械工程等8个学科名词44288条的对照。正在进行中的有23个学科名词,其中17个学科由大陆方提供电子版条目(共113173个条目)给台湾教育研究院,由台湾教育研究院组织专家比对。目前,比对工作正在进行中。这17个学科为:大气科学、昆虫学、药学、船舶工程、航海科学技术、动物学、化学工程、信息科学技术、测绘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经济贸易、天文学等名词。另外,植物学、普通心理学、 教育学、管理学、计量学、物理学等6个学科对照工作双方专家确定在2013年完成。对于余下的29个学科,双方实行快速对照方式。双方已经启动互填“缺词”工作。
《两岸科学与技术常用词典》《两岸中小学生科学词典》工作,在《两岸中小学生科学词典》方面,双方已经完成了地理学、化学、数学等6个学科8134条名词对照和部分释义拟写工作。
附件:两岸共同发布的名词
《中华科学与技术大词典》部分
两岸材料(半导体材料)名词 345条
两岸材料(高分子材料)名词 2158条
两岸材料(金属材料)名词 845条
两岸材料(陶瓷材料)名词 238条
两岸电工学名词 4512条
两岸电力学名词 6023条
两岸海洋科学名词 10704条
两岸化学(放射化学)名词 556条
两岸化学(分析化学)名词 1918条
两岸化学(高分子化学)名词 875条
两岸化学名词 1885条
两岸化学(无机化学)名词 474条
两岸化学(有机化学)名词 1250条
两岸生态学名词 2624 条
两岸机械工程名词 3573条
两岸数学名词 6308条
《两岸科学与技术常用词典》《两岸中小学生科学词典》部分:
两岸化学名词 1572条
两岸地理学名词 1235条
两岸地球科学名词 750条
两岸生物学名词 2913条
两岸数学名词 799条
两岸信息学名词 865条
|